6月22日,是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。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,中国有2.2亿0-14岁儿童,占到了人口总体的16.6%。因此,只有做好保障儿童生存的基础慈善工作,中国儿童才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。以“希望工程”为例,截至2013年,全国希望工程20余年间累计募集捐款97.57亿元人民币,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(包括小学、中学、大学生)逾490万名。
“希望工程”二十余年,曾经感动无数人的“大眼睛女孩”苏明娟已经亭亭玉立。
除了助学,贫困地区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同样需要社会的关注。一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新发布的报告显示,过去的二十多年以来,由于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采取了积极行动,全球共有大约9000万名儿童的生命得以挽救。
保障贫困儿童的基本生存成为众多公益慈善项目的目标。由中国红基会和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的《中国儿童大病救助现状与慈善组织参与报告》的数据显示,2012年,70多家慈善组织开展了130多个儿童大病救助项目,覆盖了10多种儿童重大疾病,对数万名患儿实施了救助。截至2013年,仅“红十字天使计划”已累计投入资金约9.23亿元,为白血病、先心病、唇腭裂等大病贫困患者和贫困家庭的婴幼儿提供了救助。
儿童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了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。同时,儿童慈善事业的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难题。
儿童慈善事业应从娃娃抓起
现阶段儿童公益组织的募捐方法无非如下几种:行政摊派、眼泪攻势、熟人关系。这几种方法对于有政府和企业背景的公益组织来说得心应手。但对于为数众多的草根公益组织而言难免心有余力不足。对于这些草根组织,行政摊派没机会,眼泪攻势太可怜,熟人关系太高端。
对于公益组织来说更多的是需要个人的参与,但是个人参与度低一方面是个人公益意识和能力问题,另一方面也说明个人参与公益活动门槛高,难度大。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于公益机构的信任度。尤其是郭美美事件发生以后,虽然公益机构尽力挽回但所造成的信任危机却无法平息。儿童慈善机构该如何做?才能摆脱这种困境,让人们参与进来,重拾信任,依然任重道远。
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,中国的儿童慈善并没真正意义上的慈善文化,不能称之为事业。真正的公益事业应该是民间自发的自下而上的,而不是政府参与的公益行为。同时,慈善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不是突发奇想的寻找一些弱者去帮助,从而使自己心理上得到满足。